中新网10月24日电 据“唯言教育”微信公众号消息,教育部近日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项措施》(以下简称“十项措施”)。教育部主要教育司负责人就“十步”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我们再看看教育微商:“十条措施”出台的主要背景和考虑是什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到道德修养、强国振兴。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卫生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国务院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按照教育部主要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导向导向,针对这些中小学生尚存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阶段,以“小积蓄”为突破口,第二步、第二步,独中结合,了解主、了解学生,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十项措施”提出了哪些具体步骤来缓解学业考试 焦虑? 《十项主张》明确提出:一是加强运营管理,严格控制总量,严禁机械复制和处罚操作,鼓励设立“禁操作日”,从源头上减轻日常压力。二是规范考试管理,减少考试频次,合理控制难度,明确禁止根据考试成绩排名,减少竞争焦虑。三是深化校外培训管理,严把纪律培训关,规范非纪律培训。四是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学校比例,探索均衡分配名额,缓解升学压力。五是加强课程和实践教育,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应对能力。针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已知问题,“十步”中包含了哪些针对性措施?针对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众所周知的运动不足、睡眠不足、网络成瘾等问题,强调身心协调发展、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是全面落实“每天至少2小时体育活动”,推广“出汗”体育课,普及全校学生体育竞赛,扩大放松时间,通过体育锻炼释放压力,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二是保证充足睡眠,科学调节作息,严禁覆盖睡眠时间,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和教育评价体系。三是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规范中小学生携带的智能终端产品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侵蚀。照顾左撇子、单亲孩子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十步”有哪些考量不是家庭吗?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孤儿、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是学生心理健康关怀的重点。 《建议》要求:一是建立心理健康“终身政策”档案,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在开学、评估、升学等关键节点加强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二是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常态化家校沟通,深化“爱心妈妈”计划等结对帮扶行动。三是改善寄宿学校办学条件,提高生活教师的关怀和服务,给学生一个更加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十步走”有何调整?一是建立国家和地方精神健康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评估制度,每年开展一次监测,规范学校心理评估,推动健全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预警、干预和处理机制和分级应对机制。二是推进“全民教育”。学校拥有全部心理师资,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师资培训,构建了班主任、心理教师、精神科医生三级梯队服务。三是优化校园环境,开展“疫苗防护行动”,建设温馨班级和宿舍,建设各类社团,进行同伴角色扮演互助,同时加强教师心理关怀。 “十项主张”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通过了哪些具体要求?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港湾。一是鼓励学校继续加强“教学联盟”建设,加强家校合作,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把家教作为必修的思想内容。二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进度的监测和评价,定期向家长反馈,帮助家长及时了解情况,共同做好关爱保障。三是会同妇联、相关工委等,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 “十步”在部门协调方面有何部署?一是强化部门联动。教育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市政府、网信、公安、卫生、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形成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二是提供专业支持和保障资源,依托相关单位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搭建心理服务平台,开通心理求助热线。三是创造良好环境,广泛宣传科学理念,引导全社会保护和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